【中国泵阀网】 人们常常喜欢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形容一个人的成功来之不易,用这句诗形容35年来苦心钻研、硕果累累的山东济南石油分公司白马山油库主管何在洪同样贴切。 自1975年参加工作以来,何在洪长期从事油库仓储设备管理工作,因业绩突出,多次获得市公司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8年,何在洪发明了联网式电子信息阀门锁,该成果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两项专利权。2009年11月,该成果获集团公司技能创新成果一等奖。 岗位练兵 自学成才 1975年,17岁的何在洪被分配到白马山油库工作,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业务知识,这为他今后发明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多年工作实践中,何在洪熟练掌握了油库仓储管理的整个工作流程,对油库的设备布局了如指掌,并通过对油库设备的机械构造及工作原理进行研究,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不少技术难题。由于勤奋工作、刻苦钻研,他连续多年荣获青年标兵和技术革新能手称号。 1979年初,为提高白马山油库的发货量,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对油库发货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造试验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工程一度搁浅。考虑到何在洪爱钻研又是公司革新小组骨干,公司领导便把此项任务交给他去完成。为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他不分昼夜地在施工现场忙碌着,遇到技术难题,便虚心向老员工请教,向书本学习,通过边干边学,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终于攻克难关,完成油库发货设备改造项目。 对发货设备技术的成功改造增强了何在洪技术革新的自信心,随后他又通过将桶装油料发货“双枪交替”改为“单枪延时”,解决了发货经常跑油的问题。他率先在全省系统内使用电动阀门替代气动阀门,这一技术大大降低设备的故障率。 小发明解决技术难题 何在洪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对油库进行的多项设备技术改造,对很多技术难题进行了攻关。 1996年10月,济南石油购进了700吨煤油,并准备接卸到白马山油库1号储油罐,有关人员在对1号油罐进行常规检查时发现,该油罐底部因锈蚀造成油罐底板与壁板交界处发生渗漏。按照常规处理方法,要解决油罐渗漏问题,首先要清空油罐中所有的油料,再对其进行全面清洗、蒸熏,排尽可燃气体后才能进行焊接补漏,然而传统的方法不但耗时费力而且还影响油库的正常接卸工作。 为解决油罐渗漏问题,公司请来专业技术人员,但他们采用的几种方法,终因罐内压力大而以失败告终。面对这一情况,为保证油库的正常运行,何在洪认真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急救措施。他采用了“罐底板生根堵漏法”,即用弧形钢板堵住渗漏处,外加斜A字型钢架支撑,并用强力黏合剂进行封堵,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将这一问题彻底解决。后来,何在洪用此方法对油库的其他油罐进行维修,取得良好效果。多年来,何在洪通过小发明,弥补了油库仓储设备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高了油库的管理水平。 发明获集团公司 技能创新成果一等奖 2008年,何在洪潜心钻研,发明了“联网式电子信息阀门锁”,该设备能对储油罐、各输油管线及接卸泵房油品输转管线等重要阀门进行实时监控,一改过去使用铁链锁管理阀门的方式,攻克了困扰油库多年的数质量管理技术难题。 该发明实现了对阀门状态信息储存、联网和远程监控功能的信息资源共享。该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作成本低、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因此适用于对各厂家生产的阀门进行实时监控。 2009年10月,在集团公司举办的职工科技发明成果展上,该发明获得技能创新成果一等奖,编入了《中国石化技能创新成果集锦》。 ”欢迎转载中国泵阀网-中国阀门网-阀门网文章,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