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泵阀网】
6月2日,在三峡地下电站举行的31号机组交接仪式上,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电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邱希亮充满激情的发言,不仅是向在场来宾,同时也是对外宣布:“哈电机公司承担的三峡工程机组研制任务,向国人、世人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实现“一台比一台好”目标
当31号机组顺利通过72小时试运行时,该机组毫无悬念地再次被评为“精品机组”。至此,哈电机公司研制的三峡机组圆满实现了“一台比一台好”的目标。
31号机组为哈电机公司承制的三峡地下电站两台机组之一,也是该公司在三峡的收尾工程。在此次机组移交仪式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飞盛赞哈电机公司生产的机组“不论是定子还是转子的同心度都超过了标准,达到了精品机组的要求”。
邱希亮在现场看着这台获得用户肯定和好评的机组,以优良的运行状态投入运行,心里感到无比激动与自豪。他坦言,“能够制造三峡机组是几代哈电人的梦想。从三峡左岸机组的技术引进,到右岸机组的自主创新,再到三峡地下机组的全部国产化,哈电人不仅圆了几十年的三峡梦,而且成功地创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三峡模式’,实现了发电设备制造技术由追赶到超越的转变。”
邱希亮回顾了哈电机公司投入三峡工程机组研制的日日夜夜。自1997年9月承接任务,如今三峡左岸8台、右岸4台和地下2台的14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终于圆了哈电机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三峡梦,而且一台比一台好。”
1997年,哈电机公司还只是一个分包商。回想当时,作为阿尔斯通公司的分包商,哈电机公司签订了8台套左岸机组的分包合同,因为是分包商,哈电机公司承担了60%的工作量,但只赚得了20%的利润。作为国家战略的引进工程项目,哈电机公司引进了全部的700兆瓦巨型水轮机技术,派出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出国学习技术,并消化吸收。
而在2004年,哈电机公司的角色已是举足轻重。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哈电机公司作为独立承包商与三峡公司签订了右岸4台机组,在这4台机组上创造出了空冷技术,攻克了水轮机的世界性难题以及绝缘等二十几项科研难关。其中,“巨型水轮发电机空冷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2台机组达到了精品机组的水平。
转眼到了2007年,哈电机公司再次承接了三峡地下机组研制任务。为了确保水轮机的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哈电机公司提出“实现三峡地下电站机组创精品,夺金牌的目标”。为此,该公司全面总结和吸取了三峡右岸电站水轮机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的经验,对三峡地下电站水轮发电机组进行了优化改进和创新,实现了全部国产化,使2台机组全部达到了精品机组的要求。
不久前的5月24日,32号机组顺利通过试运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给予了高度评价。其机组主控指标、总体水平均高于右岸同类机组。而在此次移交的31号机组,其三导摆度、发电机噪声、定子机座振动等方面均达到精品机组的要求,一些指标优于32号机组。
打造精品机组之路
正如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清所说:“引进、吸收、创新不是一个轮回的事情,而是不断吸收、创新的过程”。哈电机公司生产的三峡地下机组是在三峡左岸引进、吸收,三峡右岸优化、创新基础上的再创新产品。根据三峡右岸机组安装、运行和维护的实际情况,哈电机对水轮机和水轮发电机进行了近二十多项完善设计,为三峡地下电站机组创精品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专家介绍,地下电站机组对水轮机部分设计进行了多项优化、改进和创新。如转轮叶片出水边和固定导叶出水边的设计改进,解决了卡门涡问题;与清华大学合作,对水轮机的调节保证计算进行了优化改进等。
哈电机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平安说,在水轮发电机方面进行了多项优化:下导轴承瓦进行了优化设计,大大降低了油槽的整体油温,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对定子铁心穿心螺杆绝缘结构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有效避免了定子穿心螺杆接地,提高了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对上导滑转子和轴领绝缘处的绝缘结构进行了优化改进,有效地避免了因灰尘和潮湿等因数导致的短接现象,大大提高了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欢迎转载中国泵阀网-中国阀门网-阀门网文章,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