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泵阀网】
“海马”驾临粤西,受台风影响,从23日上午开始,广州断断续续地下了好几场大雨。在广州市民的经验中,像这样的大雨广州肯定少不了“水浸街”了。但是23日记者走访天河立交等“顽固”水浸点,却发现并未出现水浸。其中,天河立交新建成的强排泵站发挥了作用。依靠强排治理顽固水浸点的模式经过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可望逐渐成为广州治理“水浸街”的主要思路之一。
专人把守天河立交防水浸
23日下午4点半,雨势已经渐渐收了。记者来到天河立交,看到路旁停着一辆市政工程维修处的排水抢险车。车里,三个排水抢险队员正躺在座椅上闭目养神。一名队员告诉记者:“我们从早上7点就守在这里了,今天一直没有水浸。”他指了指旁边的一块地方,“那里有一个强排泵井,积水一高,泵井就自动打开。我们守在这里是防止抽水不及,如果那样就要另外开抽水泵了。”
据了解,去年底天河立交强排泵站已经悄然建成,在今年的几场大雨中都发挥了作用。“天河立交桥的水浸问题是规划的先天不足造成的,就像一个顽固的‘肿瘤’。”广州市排水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天河立交“逢雨必浸”主要是因为这里地势低洼,当初建设道路时对排水设施的规划不到位,这一段水管是雨水和污水的“合流管”,当时只考虑了收纳污水的需求,管径不够大,下雨天极易造成“水浸街”。
“建设强排泵站就相当于给管道‘放血’。”广州市排水设施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说,每当管道水位过高时,强排泵就会打开,加快管道水流速,直接将雨水排入旁边的沙河涌。但该负责人也坦言,这并不能“根治”天河立交的水浸问题,只能起到改善的作用。所以每次有暴雨预警时,这里都必须派专人把守,一旦排水不及就要依靠人力布设抽水泵来排水。
中山一路泵站完成选址
强排模式,作为广州市治理“水浸街”的一条重要思路,其地位日益凸显。过去,岗顶是广州市最“着名”的水浸点,不过自从去年岗顶强排泵站建成后,岗顶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水浸。于是,“岗顶经验”在广州迅速得到复制。除了天河立交之外,广州市内其他几处“顽固”水浸点都在规划建设排涝泵站。
去年5月曾出现严重水浸的中山一路,目前也正在规划一座强排泵站。目前该强排泵站已经完成选址,初步选定在共和路共和大院内。泵站的初步设计也已经完成,按照计划,本月就要进行工程招投标,今年内开建。
无独有偶,曾被戏称为“威尼斯分校”的暨南大学,目前也正在建设一座大型排涝泵站。地下排水泵站占地582平方米,位于暨南大学行政楼旁。水务部门称,在完成排水管改造、排水泵站建设之后,暨大将彻底告别水浸。据了解,整个暨南大学排水系统改造将耗资8000万元。
广州市排水中心有关负责人说,自古以来广州排水基本是依靠自排,这是因为广州有着濒临珠江、河网密集的优势,雨水会自动汇集到河涌里流入珠江。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许多城市道路越建越高,形成了许多“洼地”。对于这种“洼地”,就必须依靠强排方式才能解决问题。该负责人说:“苏泽群副市长去年曾经说过,广州治理水浸街要告别自排,进入‘强排时代’。广州不需要在所有水浸点都建上一个强排泵站,但局部地区建泵站是非常有必要的。”
”欢迎转载中国泵阀网-中国阀门网-阀门网文章,谢谢!!
|